[击掌] 沙特阿拉伯,这个靠石油富甲一方的国度,正计划着在沙漠里挖一条千里大运河,消息一出全球都瞪大了眼睛,这听着比登月还要遥远。
他们说这灵感来自中国,因为他们不仅面临石油经济结构单一的风险,更被全国性的淡水匮乏所困扰。运河从红海到阿拉伯海,横穿整个阿拉伯半岛,这看似疯狂的构想,正一步步变为蓝图。
中国的运河智慧,为何能让沙漠之国心动?这条运河,真能改写沙特的命运吗?
躺在油田上的王国,为何坐立不安?
提到沙特,人们总会想到成片的油田和源源不断的石油财富,它的石油出口占其经济总量的九成,国家的钱包几乎完全跟着油价起伏。
展开剩余88%油价涨,举国欢腾;油价跌,全国紧张,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,像把整个国家架在火上烤,随时可能引火烧身。
但比经济结构单一更可怕的是缺乏生存的根基,水。沙特是一个年降雨量不足百毫米的国家,人均淡水资源少得可怜,在全球排倒数,一边是泼天的富贵,一边是极度的干渴,这种矛盾拧巴就是沙特最真实的写照。
再多的钱也换不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,怎么办?沙特人把目光投向了东方,投向了一个古老又现代的治水智慧,他们要用一条运河,同时撬动经济和水源这两大难题。
沙漠里造奇迹,复刻中国智慧
沙特的项目报告里,反复提及一个名字,那就是中国京杭大运河。公元前486年,吴王夫差为了打仗方便,挖了一条叫“邗沟”的小河道,他不会想到这不起眼的一铲子,竟是中国两千多年运河史的开端。
到了隋朝,那位毁誉参半的皇帝一声令下,将无数河道连成一体,一条近一千八百公里的巨龙,从此贯通南北。
这条运河成了帝国的生命线,南方的粮食、丝绸,北方的战马、木材,都在这条水路上日夜不息地流转,喂养了两岸无数繁华的城镇,它不只是一项工程,更是一种国家级的生存战略。
这份战略中国人玩了两千年,到今天非但没过时,反而炉火纯青。
2023年,中国耗资八百多亿的江淮运河通航,硬是把内陆城市合肥变成了通江达海的码头,物流吞吐量一年翻倍。在广西,平陆运河的工地上热火朝天,建成后将把珠江和北部湾直接牵手,出海航程瞬间缩短几百公里。
今年7月中旬,中国史上最大的基建工程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建,预计建成后,不仅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西部供电压力,还能够产生数百万的岗位,每年为地方带来 200 亿财政收入。
沙特看在眼里,馋在心里,他们研究发现运河这东西,前期投入虽大,但跟铁路比起来维护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,而且用得更久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现代运河的规划太科学了,精密的船闸系统,智能化的调度监控,每一项都像是在给沙特人上课。
沙特的构想只能用“疯狂”来形容,运河要挖一千公里长,从西边的红海,一路横穿整个阿拉伯半岛,直抵东边的阿拉伯海(波斯湾),河道要宽三百米,深几十米,大到能让十万吨的巨轮畅行无阻。
这哪里是挖河,这分明是在沙漠里凭空创造一条海岸线。
水从哪儿来?沙特的答案简单粗暴, 要靠海吃海,他们计划在运河沿岸,铺满望不到边的太阳能光伏板,用沙漠里最不缺的阳光发电,再用发出来的电,去驱动全球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。
用阳光换淡水,淡化出来的水,一部分解决居民用水,另一部分则用来干一件更颠覆想象的事,那就是灌溉沙漠。他们要在运河两岸,种出成片的椰枣林,种出连绵的小麦田,再围绕着这些绿洲,建起一座座新城。
他们几乎是想把中国长三角的富饶景象,直接搬进阿拉伯沙漠。
沙特经济上的算盘同样打得噼啪响,运河一通,从亚洲去欧洲的货船可以抄个近道,沙特的港口将一跃成为世界级的中转枢纽,沿河规划的工业园、物流城,将带来数不清的投资和工作岗位。有人甚至预测未来几十年,沙特人口可能会因此翻一番。
理想照进现实,挑战远比想象大
理想很丰满,但现实是沙漠,在五十多度的高温和遮天蔽日的沙尘暴里施工,是对现代工程技术和人类意志的双重极限挑战。钱也是个天文数字,初步估算要几千亿美元,沙特正满世界找人一起投钱。
最大的坎还是环境,红海拥有全世界最珍贵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之一,哪怕一铲子挖错了地方,造成的破坏都可能是永久性的。
对此沙特提出的方案极其小心翼翼,比如分段施工,实时监控水质,甚至计划每挖一段,就先在旁边的人工岛上,把受影响的珊瑚“种”回去,等它们适应了再继续。
这些精细活儿,他们把目光再次投向了中国,中国在长江口生态修复中,用草方格固定流沙,几个月就能催生出一片绿色的技术,据说沙特团队研究了一遍又一遍,他们甚至连运河船闸的尺寸,都照着江淮运河的图纸来参考,还私下里悄悄联系了中方的工程团队。
沙特项目宣传册上印着的一句话,代表他们的决心,“两千年前中国人能挖通南北,我们今天没有理由说不可能。”这句话据说来自一位沙特部长,如今成了整个计划的底气。
到2024年底,这个名为“未来全球贸易新通道”的项目,已经完成了可行性报告,进入了实质性的融资谈判阶段。
如果这条运河真的建成,它将会重塑全球的海运路线图。它的成功,可能会刺激更多国家,比如同样在讨论开凿运河连通波斯湾和地中海的伊朗,全球对运河这种古老基建的价值,可能会被重新评估。
到那时世界各国的工程师或许会更频繁地飞往中国,不是为了签合同,而是去京杭大运河的岸边走一走,去研究那里的船闸如何维护,水文如何管理。
这条沙漠里的运河,能不能像中国的运河那样养出繁华,现在谁也说不准。但至少沙特敢想敢干,而这股劲儿,最初就来自对中国智慧的认账。
发布于:陕西省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