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,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计划窜访中南美洲“友邦”,并“过境”美国纽约和达拉斯。这本是一次常规的外交行程,却因国际局势的微妙变化,演变成一场牵动全球神经的政治博弈。日本政府率先发出警告,在台日企被要求“自行撤离”,美国特朗普政府则陷入两难——既不敢轻易放弃台湾这颗棋子,又不敢冒险与中国大陆正面冲突。
台当局则试图借“过境”制造紧张局势,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。这场博弈的背后,是各方利益的激烈碰撞,也是台海局势走向的关键时刻。
1.赖清德的“过境”算盘:政治豪赌还是战略冒险?
赖清德的这次“过境”美国,表面上是访问中美洲“友邦”,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。他的核心目标有三:
•巩固“台独”叙事:通过高调“过境”美国,强化“台湾主体性”,转移岛内对其执政不力的不满(近期民调显示其满意度跌至新低)。
展开剩余80%中国台湾(资料图)
•寻求美方支持:试图与特朗普团队接触,争取军事援助、经济投资或政治背书,包括扩大对美投资、采购民航客机等。
•制造台海变数:通过挑衅性动作刺激大陆,迫使美国“不得不介入”,为后续政治操作铺路。
然而,岛内舆论已开始质疑其动机。国民党批评其“以‘过境’谋大罢免”,舆论担忧“高关税”与“利益交换”(如曾传参与阿拉斯加天然气管线计划)。更关键的是,日本和美国的反应,可能让赖清德的算盘落空。
2.日本政府的“提前切割”:从“台湾有事即有事”到“企业自行撤离”
日本政府的反应,比外界预想的更为直接。英国《金融时报》7月19日披露,日本已向在台日企发出明确警告:“若台海爆发冲突,企业需自行负责员工撤离,政府无法提供协助。”
这一举动背后,是日本政府的现实考量:
•宪法限制:《和平宪法》第九条禁止自卫队海外行动,日本无法合法介入台海冲突。
•规避风险:日本政府认为,若介入台海,可能招致大陆强力反制,而中国大陆对日本的民意敌意远超美国。
中国台湾(资料图)
•经济代价:2024年,日本对台直接投资暴跌27%(仅4.52亿美元),远低于2022年峰值(17亿美元),日企已开始“自救式”撤离演练。
日本政府的“抽身”,不仅让在台日企投资信心受挫,也向美国传递了一个信号:日本不会为台海冲突买单。
3.特朗普政府的“战略困局”:不战不弃,却难掩颓势
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的核心是“三不原则”:
1.不轻易开战:美军没有必胜把握,介入台海风险极高。解放军区域拒止能力已大幅提升,美军从本土调集舰机需3-7天,而解放军可在48小时内夺取制海空权。
2.不放弃台当局:尽管美国国内有声音质疑“台湾非生死攸关”,但特朗普政府仍视台当局为制衡中国大陆的“战略棋子”。
3.依赖盟友:特朗普希望日韩澳等盟友“协防台湾”,但现实是日本已“抽身”,韩国强调“台湾问题与韩国无关”,澳大利亚则三缄其口。
更关键的是,美国军工产业链的短板已暴露无遗。特朗普的“美国优先”政策导致供应链断裂,美军造船业衰退,航母维护困难,战力部署受限。五角大楼内部已意识到,美军可能无法在台海冲突中迅速介入。
4.台当局的“以乱求援”:豪赌还是绝路?
赖清德及民进党当局的“挑衅”策略,本质是一场高风险的政治豪赌:
•岛内压力倒逼动作:民生问题恶化(如能源短缺、产业外流)导致民调下滑,赖清德必须制造“外部威胁”转移矛盾。
•“倚外谋独”路径依赖:过去两年,台当局已多次通过军售、窜访等方式试图强化“悲情叙事”,将经济绑上美国战车。
•风险与代价失衡:日本“抽身”削弱外援,美国“军工疲软”难撑战局,大陆反制能力持续增强。若赖清德过度挑衅,可能触发大陆更严厉的反制措施,加速台当局“政治信用”破产。
台海(资料图)
5.台海局势的未来:大陆的“定盘星”作用
尽管各方动作频频,但台海局势的主导权始终在大陆手中。国台办已多次强调:“民进党当局‘以武谋独’‘倚外谋独’只会将台湾地区推向兵凶战险的绝境。”
大陆的应对策略清晰而坚定:
•军事准备:常态化战巡、联合演训已形成强大威慑。
•经济融合:尽管民进党当局政治化操弄ECFA,但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仍高达40%。
•国际格局: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不可逆,美国“以台制华”策略难以获得广泛支持。
结语:专机未飞,棋局已乱
赖清德的“过境”专机尚未起飞,日本已拉响警报,美国陷入纠结,台当局孤注一掷。这场博弈的结局早已写定:任何试图分裂国家的行为,终将被历史的洪流碾碎。正如国台办所言:“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、不可抗拒。”台海棋局的“定盘星”,始终在中国大陆手中。
发布于:江苏省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